
消息無盡:花草靜物三百年策展人喬金·畢沙羅談展覽。 視頻來歷:德基藝術博物館
這一在古都金陵的展覽匯集了莫奈、畢沙羅、塞尚、畢加索、馬格里特、潘玉良、趙無極、常玉、安迪·沃霍爾、霍克尼等百余位中外藝術家的百余件花草靜物作品,通過追溯花草的發展與轉移,陳說藝術與科學的故事,聚焦了其對藝術和藝術家風格的陰礙。
展覽現場,異花授粉篇章
德基藝術博物館位于南京德基廣場8樓,越過暑期人潮洶涌的商場走入展廳,絳紅色展墻上首要展示了一個沙龍式的展陳——9幅以玫瑰為主題的作品拉開了展覽的序幕,此中,時間最早的是1883年法國畫家亨利·方丹-拉圖爾的《涅爾將軍黃玫瑰》,最近的是英國人達明安·赫斯特2024年的油畫《深粉色玫瑰》。一同展出的還包含有博納爾、中國藝術家沙耆、日本畫家兒島善三郎等。這些風格各異的玫瑰主題作品,折射出一個世紀以來東方和西方的花草靜物發展面貌;也是玫瑰,引出展覽第一個篇章異花授粉。
展覽進口沙龍式展示9幅玫瑰作品
由玫瑰投射環球切磋
在西方玫瑰典型戀愛,但事實上,玫瑰在19世紀之前并不存在。它們是中國古老月季和歐洲薔薇雜交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雜交茶香月季(Hybr Tea Rose)。18世紀中期以來,來自歐洲的植物獵人先后將玫瑰、月季等中國物種引入歐洲,其完滿的花型、豐富的色彩和濃烈的香味一到歐洲就備受園藝家們的青睞,觸發了育種熱潮。自‘雜交茶香月季’誕生之日起,它們就永恒地盛開在歷代藝術家的靜物畫中。喬金·畢沙羅說。
策展人闡述出了異花授粉的字面寓意,從某種意義上講,玫瑰也是中歐國際貿易和切磋的標志,而從藝術史的角度看,異花授粉也表白著東方藝術對西方當代藝術的陰礙,以及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留歐藝術家對于西方藝術的習得和融匯。
在沙龍展式展陳后,玫瑰的主題照舊延續。首要看到的是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作品《花瓶中的玫瑰》(1885-1890),在創作這件作品時,雷諾阿已經功揚名就,他人物畫大樂透詳細規則中常見的色彩和筆觸在此描畫著夢境絢麗的花束。
展覽現場,雷諾阿,《花瓶中的玫瑰》,1885-1890
沿著展線行進,畢加索1901年的作品《瓶花》與本年6月去世的弗朗索瓦·吉洛2024年的作品《玫瑰花叢》并列。1943年春天,21歲的吉洛碰見61歲的畢加索時,可能不會想到兩人此后他們之后的愛恨轇轕(吉洛是畢加索眾多戀人中唯一主動離開他的人),更不會想到,兩人玫瑰主題的作品會在中國相遇。
巴勃羅·畢加索,《瓶花》,1901年
《瓶花》創作的1901年,對20歲的畢加索而言可能是刻骨銘心的。這一年,他的摯友卡薩吉馬斯在巴黎自殺;也是在這一年,畢加索在巴黎舉行了他首次個展。這一期間,藍色正漸漸進入他的作品,《瓶花》底細的藍灰色調好像前兆著藍色期間即將到來。1932年,50歲的畢加索舉行了首個回首展時,這件《瓶花》與其他藍色期間的作品一同展出。在策展人喬金·畢沙羅看來,1900年畢加索到過巴黎之后,其作品明顯遭受新式畫法的陰礙。他以更為印象主義的筆觸進行實驗,以新的當代風格描畫靜物。
展覽現場,吉洛,《玫瑰花叢》,2024
而吉洛創作《玫瑰花叢》時,已是92歲高齡。她將玫瑰花瓣分離成抽象的聚合外形,并以她最喜愛的紅色繪就。吉洛的創作生涯極長,其作品徘徊于抽象與具象之間。人們無法具體定義風格,就像芳香之于鮮花,是一種無法解析的特質。吉洛的描述,陳說著花與藝術的相通之處。
固然,展覽并未突出對照與對話,但在觀展過程中,某種對話卻隱隱陪伴。比如莫奈與吳大羽、常玉與趙無極。
莫奈,《盆中花(玫瑰和滿天星)》,1878年
吳大羽,《瓶花》,20世紀50年月
莫奈的《盆中花(玫瑰與滿天星)》繪于1878年,這年他搬到維特伊角子老虎機玩法棲身,并重返靜物題材,吃角子老虎機體驗金平台畫了四幅靜物花,《盆中花》便是此中之一。莫奈以短促的筆觸顯現了玫瑰的生機與動態。無知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法語中的霧與滿天星語義雙關,將靜物花草與戶外寫生關聯。作為中國第一代留法藝術家的吳大羽將西方當代繪畫的色彩與中國傳統繪畫結合。
常玉,《藍色底細的盆花》,1956年
趙無極,《百合花》,約20世紀50年月早期
常玉與趙無極的作品則有著相似的構圖。常玉的《藍色底細的盆花》混合了中國書法的金石線條和早期當代主義簡約的格式;趙無極的《百合花》創作于1950年月早期,那時他的抽象風格尚未完全形成,這件作品中有著中國畫的用筆意味,而底細空間則表現出保羅·克利的意味,他正是遭受保羅·克利的引動投身抽象格式的試探。保羅·克利的《小型花草靜物》則在展覽突圍綻放篇章展出,一同展出的還有趙無威力彩特別號查詢極第一任老婆謝景蘭的《花之舞》。
展覽現場,保羅·克利的《小型花草靜物》
謝景蘭,《花之舞》,1970年
在展覽中,潘玉良的《青瓶紅菊》(1944年)、方君璧的《長安花》(1963年)、王濟遠的《花草》(1973)、吳冠中的《丁香》(1991年)等,皆印證著如異花授粉般的跨文化切磋如何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的萌芽與生長。
王濟遠,《花草》,1973
潘玉良,《青瓶紅菊》,1944年
吳冠中,《丁香》,1991年
花草靜物畫的故事和對話活著紀之間、國家之間、東西方之間逐漸展開。比如在先鋒園藝篇章以花草作品串起西方園藝和東方園林,也串起了歐仁·布丹(莫奈的啟蒙教師)、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印象派的主要贊助人)、莫奈、畢沙羅、高更、塞尚與關良、倪貽德、周碧初、呂斯百、劉抗、沙耆、祝大年、賀慕群等。在而后的花草之外與突圍綻放兩個章節中,時間線更多拉到現代,察訪花草靜物與特定歷史情形和時代精神的復雜關聯,并試探作品中不盡的生命活力能夠為當今人類面對的環球局勢、生態危機、專業與文明的關系等緊迫議題找到辦理設法。
展覽現場,先鋒園藝篇章
靜物不靜,看藝術家的花草實驗
幾個世紀以來,沿襲歷史久遠的法國學院派繪畫體裁級別體系的要點原則, 靜物畫在西方一直被歸為最低級別的繪畫體裁;即便在當代藝術中,花草靜物畫也并不被以為是前衛的象征。展覽則質疑了這些觀點,策展人喬金·畢沙羅但願通過展覽,看看在兩個半世紀的當代主義中,那些推動藝術向前、突破界限的藝術家是如何以靜物為前言來質疑他們所處的傳統的?
展覽現場,花草之外篇章
的確,從莫奈到沃霍爾,無論是否以花草靜物見長,均有花草相關的作品,而且看似輕松隨意,甚至帶著點游戲心態創作的花草,卻透露出藝術家吸取、實驗的過程,以及藝術家之間的關聯。比如,1876年高更的作品《曲譜上的牡丹花束》展示的風格就與公共所認識的完全差異,鑒于19世紀70年月他與印象派畫家們之間的聯系,這也不足為奇。
展覽現場,高更,《曲譜上的牡丹花束》,1876年
在創作這幅畫的三年之前,也便是1873年,高更就搬到了巴黎的第九區,那里是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們常常流連的街區。高更視畢沙羅為導師,于是這位青年的藝術家很快就開始常常在周日造訪畢沙羅,并和老虎機下載ios他一起在花圃里作畫。喬金·畢沙羅說,實際上就在高更畫《曲譜上的牡丹花束》的同一年,畢沙羅也畫過兩幅牡丹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花是他和老婆一同在花圃里栽種的。就像卡耶博特探訪過莫奈的花圃一樣,青年的高更也訪問了畢沙羅的花圃。以上兩件事例都說明,花圃成為了十九世紀時繪畫的孵化器,由此而孕育出了靜物畫創作的創造性想法。
畢沙羅,《丁香花束》,1876年
展覽中,更為讓人意外的是蒙德里安的《菊花》。這件作品與蒙德里安的其他風格派作品完全差異,但喬金·畢沙羅卻以為,在這幅畫里,蒙德里安從單一焦點動身,采用極為有限的配色進行創作實驗,這種主色調與構圖均得以延續,并在某種水平上前兆了他后期的抽象作品。據悉,蒙德里安的終生畫了300余件單枝花草作品,此中100余件以菊花為主題。策展人甚至將其1935年創作的《紅、黃、藍的構圖C三號》與20年前的畫作《菊花》相比較,以為,兩件作品都採用了互補色調,說明蒙德里安是從他早期的花草靜物畫中發明了其抽象格式起源。
蒙德里安,《菊花》,19年
以人物著稱的弗洛伊德和賈科梅蒂也以花草闡述自己的思索。弗洛伊德在20世紀90年月定居于倫敦諾丁山,他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來描畫自家花圃,展覽中《窗外的花圃》即為其一。
展覽現場,弗洛伊德,《窗外的花圃》,2024
比擬他油畫人物放肆卻遵循結構的用筆,弗洛伊德筆下的植物則更隨心所欲。他以植物學家的眼光觀測它們生長的過程,畫面中的醉魚草枝葉彼此纏繞,粗獷的筆觸彰顯了它們不被壓制和修剪的野性與自由,原始而神秘。
賈科梅蒂晚年創作的《燈籠果花束》,以他特有的松散筆觸和浮動輪廓描畫了或凋落或生長的花朵,它們徘徊于生死之間。與他那些瘦削細長的雕塑一樣,隱喻著二戰后人類的生存狀態與時代焦急,反應了對生死命題的深沉思索。
展覽現場,賈科梅蒂,《燈籠果花束》,約1963-1964年
賈科梅蒂曾說藝術藏于天然之中,二十世紀以來,野獸派、象征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均將視線投向了天然與花草題材。夏加爾將花草與童年、文化傳統和所愛之人聯系;歐姬芙的花草創作貫穿了終生;草間彌生、大衛·霍克尼、卡茨等則更多吸收傳統的陰礙,展示出新一輪東西混合的態勢,再看關良、丁衍庸等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好像看到了差異傳統的交匯。到了村上隆、杰夫·昆斯等則將高雅藝術與民眾藝術混為一談,不再拘泥于物理實體,而是依賴他們在腦海中創新的對象。
展覽現場,夏加爾,《戀人與花束》,約1935-1937年
馬格里特,《花之誕》,1929年
大衛·霍克尼,《藍色繡球花》,1996年
展覽現場,丁衍庸,《蘭芷》,1971
展覽以陳逸飛唯一一幅花草靜物末端,在一種朦朧的光影感中,作品巨大的尺幅打破了人們對花草慣例的感知。對于此次展覽,德基藝術博物館館長艾琳說:德基藝術博物館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去研究和梳理花草靜物主題,試圖以一種跨文化、跨學科的方式來挑戰人們對‘花草靜物’的既定看法,擴寬傳統藝術史的敘事界線。
展覽現場,突圍綻放篇章
注:展覽將連續至2024年3月17日,展覽作品均為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