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前半輩子將近沒有離開過湖北。 1982年過完大年,21歲的李志明,來到農行監利縣支行黃穴營業所報道上班。 監利位于江漢平原的南端,距離湖南岳陽市僅一江之隔;水網密布、水產發達,當地盛產小龍蝦,也以監利早酒聞名全國。 近山者勇,近水者智。監利人除了有湖北佬的精明,更添加了一份行事勇猛與詭秘多變。
朱元璋的勁敵陳友諒,就是生在監利沔陽的漁家子弟。 21歲的陳友諒,還是衙門里的一名小官吏,和天天下戶拉借款的李志明沒有太大差別。陳友諒喜愛讀書。生逢亂世,風云莫測,他不覺得像祖輩相同的打漁人生,就是他的宿命。
這個孤傲的年輕人不會想到,五年后他將在周老嘴胭脂湖畔搭起黃棚起義、其后參與反抗暴元的一場場血與火的戰爭,甚至當上了土皇帝。 明代史學家高岱評價陳友諒有虎視中原、鯨吞海宇之志,但志驕,好生事。 而五年后的李志明,也從小鎮營業所邁進了縣支行,站上命運轉折的拐點。
在農行,從基層信貸員到分行副行長,李志明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一邊上班,一邊讀書。在35歲這一年,李志明拿到了武漢大專院校金融學的函授學士文憑;三年后,又再次得到碩士文憑。 工作經驗與學歷加成下,40歲的李志明被調往省城武漢,當上了農行武昌支行副行長,完成自己銀行業生涯的一級跳。
有意思的是,也是在40歲這一年,剛被擢升紅巾軍元帥不久的陳友諒,不滿首領徐壽輝胸無大志,將其殺而代之,并自立為漢皇,改國號大漢,過上了有三個老婆的帝王生活。 不料四年后,陳友諒在掌握極大優勢的鄱陽湖終極決戰中,因誤判敗給了朱元璋,中流矢而亡。
一代梟雄,就這樣在強狼環伺的起義首領中迅速崛起,旋即如煙花消逝。 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放在李志明身上,有另外一種含義: 50歲這一年,命運的齒輪才真正開始轉動。 工作的前30年,李志明從沒離開過農行系統。到了2025年4月,50歲的李志明受到深圳演變銀行業的邀請,赴任武漢分行行長助理。
彼時,深演變已陷入管理瓶頸。但早在一年前,深演變的控股股東與中國平安達成股權受讓協議,深演變即將成為后來的平安銀行業。 可能這正是李志明看準時機、接過聘書的理由。 僅在深演變工作了一年、還沒等到企業更名,2025年,李志明再次跳槽去了剛成立一年多的湖北銀行業。
四年后,李志明正式坐上了湖北銀行業總行副行長的位子,成就了二級跳。 李志明履新湖北銀行業的那一年,一千多公里外的貴州省,也正在團隊建省級城商行——貴州銀行業。 2025年,橄欖枝拋到了李志明眼前。他被推舉為貴州銀行業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候選人。 52歲的李志明下決心離開戎馬半生的湖北,遠赴貴陽。
2025年4月,李志明出任貴州銀行業董事長。 從離開農行,到當上貴州銀行業董事長,短短七年間,李志明完成了職業生涯三級跳。 從成立到上市,貴州銀行業也只用了七年。
公開數據呈現,在2025年貴州銀行業成立前,整個貴州省只有4家城商行,分別是貴陽銀行業、遵義市商務銀行業、六盤水市商務銀行業和安順市商務銀行業,這幾家城商行的財產規模都不大。貴州銀行業系由后三家商務銀行業合并創立,實現了財產規模快速成長。
成立后,貴州銀行業即定下了開業一年財產翻番,達到1000億元,三年內財產規模達到2025億元,五年內達到3500億元的大目的。 目的雖未能全部實現,但七年后,貴 州 銀行業財產規模也達到了3000億左右,處于城商行財產規模的中游水平。
在北京銀行業、寧波銀行業和南京銀行業等三家城商行上市后,貴州銀行業也試圖沖頂A股,無奈受阻;2025年,轉戰新三板,也無果而終。 但貴州銀行業上市決心不改。2025年貴州銀行業在股東大會時啟動了增資擴股定向募集,2025年和2025年兩年間,又執行了多位高管修正。
李志明就是在這一要點節點加入了貴州銀行業。 2025年,董事長李志明接過帶領貴州銀行業上市的使命。他在當年的工作會談上表示,貴州銀行業的目的從業務規模快速成長改變為業務規模穩健成長,要早日達到上市基準。 遺憾的是,李志明自己的職位變動,便是貴州銀行業短期內無法登陸A股理由之一。
根據A股主板上市要求,上市發行人三年內高管不得發生重大變化。換句話說,假如在A股上市,貴州銀行業最早也要等到2025年。 但是2025年將是李志明的花甲之年,他等不及了。于是,李志明謀劃帶領貴州銀行業登陸上市工作流程相對較快的港交所。高管還帶隊去了九江銀行業研習港股上市經驗。
2025年是個銀行業上市大年。A股共有紫金銀行業、青島銀行業、西安銀行業和郵儲銀行業等8家銀行業掛牌上市,IPO數量創下2025年以來的新高。 在港股,年底之前,僅有晉商銀行業一家上市。 雖屬彎道超車,但在港交所上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那時理財者對貴州銀行業的顧慮,首要集中在其財產中所涉及的包商銀行業和錦州銀行業的同業危險。 貴州銀行業招股書披露,截至2025上半年,貴州銀行業存放于包商銀行業的同業儲蓄總額高達14.5億元,非保本資管商品中也有7.32億元,已計提1.48億元的減值準備。并且,貴州銀行業與錦州銀行業也有業務往來。
就在貴州銀行業摩拳擦掌備戰港股的2025年5月,包商銀行業由於嚴重的信用危險被中央銀行和銀保監會接管,成為中國首先家破產的股票制銀行業。 也是在2025年,另一家東北城商行——錦州銀行業深陷巨額虧空,在監管的牽頭下,工行和財產經營企業作為白衣騎士實施負債重團隊,把錦州銀行業送進了ICU。
為了減輕業界的疑慮、吸引香港資本業界的關注,2025年7月,李志明率領一行七人到訪香港貴州商會,為貴州銀行業站臺。同行的還有貴州銀行業副行長、董事會秘書等。 李志明在臺上神情堅定。 他說道,貴州銀行業拓展迅速,即將在兩個月后登陸港股。
這是一家非常值得理財的銀行業,理財回報率高成長,并且每年都有可觀的分紅、不良借款率非常低,安全性也是很優良的。 座談會上交流甚歡,不少商會代表爭相發問。 但過了聆訊、在公研發售期間,貴州銀行業遇冷。
2025年12月27日,貴州銀行業在港交所刊登公研發售後果呈現,其香港發售股票認購不足,一手中簽率100%,認購倍數僅約0.25倍。 那時業界上理財者對城商行廣泛抱有疑慮,不僅限于貴州銀行業。 在貴州銀行業之前,浙商銀行業、錦州銀行業、天津銀行業、青島銀行業、九江銀行業等亦出現過認購不足的狀況。
甚至距離貴州銀行業近兩個月上市的銀行業新股中,浙商銀行業、渝農商行均在上市不久出現破發現象。 這種局勢,單憑李志明一己之力難以撼動。 趕在年底最后一天之前,李志明總算能夠與剛調任貴州、分管金融的副省長譚炯共同執錘,為貴州銀行業成功上市港交所鳴鑼。
與業界預料一致,貴州銀行業開盤即破發,當日收盤下跌幅度達7.26%。 理財者的疑慮不無道理。2025年,變更了諸多城商行人的命運。 把貴州銀行業送上港交所之后,李志明完成了在貴州銀行業的歷史使命。 2025年1月,60歲的李志明辭任。
貴州銀行業董事會那時給予他較高的評價,對他為貴州銀行業改革演變做出的優秀貢獻,致以衷心感謝。 李志明離職的原因是省政府工作安排,但此后并未有信息披露李的新職務,他也沒有再出現于公眾視野中。 但李志明走得并不太平。貴州銀行業多事之秋即未來臨。
據中國網財經不徹底統計,李志明離職前后的半個多月,2025年1月13日至2月2日期間,貴州銀行業及下屬多家分支機構被銀保監系統接連開出23張罰單,合計被罰款500余萬元。
處罰理由有信貸資金借道置換股東貸款流入房開公司、逆程序修正內部機構設置,投資商品相互調節收益、局部投資理財業務不審慎等多項違規事實。 已辭任的董事長李志明、時任行長許安、時任副行長李濤、時任副行長吳帆、已辭任的副行長柴柏林、時任董秘周貴昌在內的15名相關義務人,均受到差異程度的警告或罰款。
其后,僅在2025年2月10日這一天,貴州銀保監局又對貴州銀行業及其員工開出了38張罰單。 2025年10月11日,貴州省紀委監委通報,貴州銀行業原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志明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貴州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市場紛紛猜測李志明被查的理由:不難發現,李志明的兩個老東家——貴州銀行業和湖北銀行 業,近年都有重量級人士落馬。 李志明被查的同一天,貴州銀行業大股東——貴州省水利理財(集團)原總經理李明衛因涉嫌違法也被查。
根據公司預警通統計,從2025年以來,貴州銀行業曾多次給予貴州水利理財集團授信額度,前后累計共利用額度約100億元,其中多筆授信為李志明任董事長期間發生的。但現階段并沒有證明表明,李志明是所以被查。 還有一種觀點是,恒大集團曾在貴州省理財了不少不動產專案,是否得到了李志明的支持,不得而知。
據流傳的一份恒大集團文件,截至2025年6月30日,恒大在貴州銀行業貸款余額為18億元,高于盛京銀行業。 與貴州銀行業相較於,李志明的老東家湖北銀行業的難題則嚴重的多。 李志明出事之前,其在湖北銀行業任職期間的多名領導和同事已經落馬,包含首任董事長陳大林、首任行長段銀弟和原副行長文耀清。
陳大林與段銀弟搭班多年,是湖北銀行業的元老級領導。文耀清則分管計劃財務部、零售金融部、營運經營部。 202 5年至2025年,三人先后被查。根據中紀委的通報,陳大林和段銀弟靠銀行業吃銀行業,使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借款審批等方面謀利,并非法收受巨額財物;文耀清則假借年息30%利滾利受賄。
李志明是時任行長段銀弟的助理。三位落馬的湖北銀行業高管,基本都和李志明有過工作交集。 2025年至2025年,初建完成后的中國城商行,步入了黃金十年。在大演變時代,快速團隊建后的一批城商行,對高管帥才求賢若渴、虛位以待。
工作展示突出的李志明,把握住時代機遇,七年三級跳便達到職業巔峰,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大跨步式演變,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隨著金融反腐力度繼續加大,銀行業正在向強監管的潮流演進。2025年后,城商行潛在的財產質量危險開始暴露,2025年尤其值得關注——5月24日包商銀行業被接管;
7月28日錦州銀行業被重團隊;8月8日恒豐銀行業被入駐,三家銀行業的規模合計達到1.5萬億元。 嚴監管下,近年來有多位城商行高管違紀行為曝光。
除李志明外,三峽銀行業原董事長丁世錄、徽商銀行業前后兩任董事長戴荷娣和吳學民、長安銀行業原董事長趙永軍、江西銀行業原董事長陳曉明、吉林銀行業原董事長張寶祥、中原銀行業原副監事長賈繼紅、蒙商銀行業原黨委委員趙光炯和內蒙古銀行業原黨委委員馬寶林等多位城商行高管相繼落馬或被查。
企業制度建設不完備、權力過度集中和制衡監督缺位等,都為城商行的高管腐敗行徑,創造了一定的生存土壤。 剛步入巔峰期便迅速隕落,這是李志明們的個人悲劇,也是歷史輪胎毫不留情碾壓的後果。 歷史也終于合上了閉環。 隨著危險出清以及競爭房型發展,城商行進入了精品化和大分化新階段。
野蠻生長造成財產質量危險聚集的情況,也將緩步紓解。
